中国共产党新闻网>>综合报道
分享

文化抗战遗迹滋养桂林文脉

祝佳祺

2025年11月01日09:03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222

点击播报本文,约

  “敌人在轰炸,我们在上课!”广西桂林市,刻在七星岩洞壁的这句标语穿越时光,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不已。

  “洞中有山,山中有洞”,秀甲天下的桂林拥有岩溶洞穴3000多个,为战时的人们提供了天然庇护。东普陀山西侧山腰的七星岩洞如今是著名旅游景点,在过往桂林艺术节期间,这里也是热闹独特的“洞剧场”。

  1938年10月武汉、广州沦陷后,四面八方逃难的人沿着湘桂铁路奔向桂林。直到1944年桂林大疏散时,桂林人口已从抗战前的7万人飙升至50余万人。数年间,桂林文人荟萃,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,文化团体、活动空前活跃,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,被誉为“文化城”。

  “救、救、救中国,一齐向前走……”彼时的桂林,是敌人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。空袭前后,一群孩子高昂着脖子唱歌,围观的成人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,岩洞歌声震天,这是当时常见的场景。

  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血腥侵略面前,孩子们快速成长。新安旅行团(以下简称“新旅”)、孩子剧团、厦门儿童剧团、广州儿童剧团等著名儿童团体,都先后来到了桂林。其中,由我党组织领导宣传抗日的新旅,是桂林儿童运动的佼佼者。除了深入剧院、教堂等地用快板、民谣等方式宣传进步思想,新旅的孩子们还根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建议,利用老百姓在敌人空袭时进岩洞躲避的机会,开展“岩洞教育”。岩洞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,讲抗战形势和抗战故事,教唱抗战歌曲,演活报剧和说快板,讲空袭常识,办岩洞图书馆,当“小先生”教识字,还有为老百姓代写书信的……新旅在桂林不到3年的时间里,组织团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儿童团体。

  如今的秀峰区解放西路,有一座红墙青瓦的洋楼——广西省立艺术馆。这里是桂林文化抗战的重要场所,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4年,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举办,艺术馆就是重要的演出场地之一。许多从业者自发来到艺术馆献花,向欧阳予倩等先辈,也向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。

 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,据不完全统计,桂林先后涌现各类书店、出版社近200家,各类文艺机构100多个,另有10多个剧院和电影院。这些文化团体和文艺团队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,如报告会(讲座)、座谈会、研究会、展览会、音乐会、戏剧演出、街头宣传等,十分活跃。皖南事变之前,几乎每周都有时事或学术报告会,还有音乐会和文艺晚会,每月都有新的剧目上演,每季都可看到新的展出。这种盛况,在1944年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时达到了高潮。

  看戏是当时主流的娱乐方式。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,桂系军阀为了搜刮民脂民膏,成立所谓“筹饷公司”,大开烟馆、赌场,用演戏来招徕烟棍赌徒,“赌戏”大行其道。“我们决不能让拥有大多数观众的旧戏,始终与抗战不发生关系。”受邀主持桂剧改革工作,欧阳予倩影响最大的3出戏《梁红玉》《木兰从军》《桃花扇》陆续问世。在欧阳予倩等无数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,戏剧在烽火中不断淬炼,发挥了成风化人的作用,鼓舞民众奋起反抗。

  1944年2月,早春的桂林阴冷潮湿,很多戏剧人从四面八方拉着板车、道具、服装,怀着朝圣的心情一路步行来到桂林,只为奔赴一个名为“西南剧展”之约。

  2月15日下午3时,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艺术馆的新剧场隆重开幕。开幕式上,筹备委员田汉沉痛地掏出一份名单,悼念在抗战中牺牲的戏剧工作者,台下的戏剧人不禁流下热泪。“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,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和取消戏剧为抗战服务的行动。”这是大会《宣言》对戏剧工作的要求之一。

  “壮绝神州戏剧兵,浩歌声里请长缨。”“鸡鸣直似鹃啼苦,只为东方未易明。”田汉在《庆祝西南剧展兼悼剧人殉国者》中这样写道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西南8省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,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,总结了抗战以来戏剧运动的成绩和文艺抗战的经验,为迎接抗战胜利和新的斗争做足了准备。

  今年桂林艺术节,七星岩洞再度迎来众多戏剧爱好者。文化抗战的遗迹,至今仍在滋养这座城市的文脉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)

(责编:王潇潇、薄晨棣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分享到: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