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共产党新闻网>>综合报道
分享

重新审视淮河流域远古文化(博古知今)

吴卫红

2025年11月01日09:03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222

点击播报本文,约

  中国的鼎,最早出现在淮河上游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多年前的陶鼎,不仅开创了新风,此后还随着裴李岗文化的大扩张,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中下游双墩、北辛文化中逐步流行,并风靡整个淮河流域,进而传遍华北、东南,形成覆盖半个东部中国的鼎文化圈。

 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,音孔位置计算得十分准确,从早期的二孔、五孔、六孔到晚期的七孔、八孔,音阶也由四声、五声发展到七声,发展序列完整,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管乐器。

  淮河流域首创的其他多种文化因素,同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绿松石在8000多年前已作为饰品较多使用,从上游的贾湖、新郑裴李岗到下游的泗洪顺山集遗址一直传承延续,直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,淮河流域成为远古时期绿松石使用的重点区域。二里头文化时期,绿松石成为早期王国重要的礼仪用品。

  淮河流域的农业具有南北兼存的特点。稻作农业在8000多年前较早发展起来,上游的贾湖、下游的顺山集等遗址中都发现了较多稻谷遗存,泗洪韩井遗址还发现了可能与稻田相关的迹象。旱作(粟黍)农业也几乎同时出现,郑州唐户遗址便属于黍、稻混作农业模式。淮河流域因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最早广泛采用黍、稻混作的农业核心区,也是北方旱作农业向南传播的重要一环。贾湖人群还驯化出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家猪,此后,家猪成为各地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
  在距今5000年前后,来自汉水中游的红烧土连间排房深刻影响了淮河流域,并被快速吸纳。地面红烧土连间排房与北方长期流行的半地穴式单间成排房、南方独特的杆栏式连排房,成为中国史前最重要的三种排房形式。淮河流域不是地面连间排房发源地,但其在4000多年前的广泛使用和推广,深刻影响到夏商周三代大型建筑的格局。

  用龟习俗也是最早起源于淮河流域,并长期在此流传。早在贾湖遗址中,人们就发现大量随葬真龟的现象,龟壳内还附有一些石子,到大汶口文化时期,这一习俗再次盛行,龟壳内常附有骨制的针、锥等,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龟占礼仪,影响了南北各地。到商周时期,龟占、骨卜共同成为古代先民观兆象占卜凶吉的重要方式,习俗传承数千载。

  淮河流域的远古文化是中国东部地区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,是南北远古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东西互动的主体,对更大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重新审视这里曾经璀璨夺目的文化创新及波澜壮阔的文化互动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形成过程。

  (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)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)

(责编:王潇潇、薄晨棣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分享到: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