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共产党新闻网>>综合报道
分享

感受历史时空中的浪漫秋色

周 隼

2025年11月01日09:03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222

点击播报本文,约

  武汉博物馆藏清代粉彩折桂图鼻烟壶

 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铜胎掐丝珐琅琮式瓶玉石菊花景

  湖北省博物馆藏青白玉镂空秋山饰

  当枫叶如火焰般染红江岸山峦,长江流域便悄然换上了秋日盛装。这方水土,不仅有着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的壮阔诗意,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无数承载着秋天记忆的文物。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,散落在长江流域的各个角落,静静诉说着秋的故事,等待着我们去聆听、品鉴。

  秋日的田野,是丰收的象征。四川博物院藏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,生动再现了蜀地秋收的繁忙景象。画像砖分上下两部分:上部为弋射图,荷池岸边,两人张弓仰射,天空雁鹜惊飞,生动刻画出秋猎的紧张与活力;下部为收获图,农人持镰割稻,动作协调,稻穗低垂,尽显丰收的喜悦。整幅画面无色彩渲染,通过线条的疏密与构图的呼应,让今人得以窥见2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农耕生活。

  秋猎,是古人重要的季节活动。湖北省博物馆藏青白玉镂空秋山饰(明代梁庄王墓出土)以6.6厘米的玉雕空间,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秋日狩猎图。此器纹饰极具金代特色,应为金代遗留器物,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秋日射鹿的习俗——文献记载,鹘捕鹅图案为“春水之饰”,虎鹿山林图案为“秋山之饰”。玉饰中部雕琢双鹿回首相望,鹿角以珍珠盘纹装饰,身旁枫叶火红,灵芝与柞树点缀其间,形成“鹿鸣秋山”的安宁意境。镂空雕技法,使厚度仅1.1厘米的玉料呈现多层景深,展现了金代玉雕的巅峰技艺。梁庄王墓出土的秋山玉与同时期楚地玉器风格迥异,却共存于一墓,见证明代多元文化交融。

  秋高气爽,人人出行踏秋。武汉博物馆藏清代粉彩折桂图鼻烟壶,藏着楚地中秋的“市井浪漫”。这只小巧的鼻烟壶,壶身绘着几个扎着羊角辫的童子:他们举着桂枝、抱着月饼跑过桂树,花瓣落在肩头。“折桂”是楚地中秋的传统习俗。古人认为,桂树是“月中仙树”,中秋折桂能“沾月神福气”;而“折桂登科”的寓意,更让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像童子那样,“蟾宫折桂”,科举及第。这只鼻烟壶的主人,把中秋的“折桂”画在日常用的鼻烟壶上,既满足了“赏桂”的雅趣,又悄悄种下“子嗣成才”的祈愿。

  菊花是秋天的使者,象征高洁与坚韧。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铜胎掐丝珐琅琮式瓶玉石菊花景,瓶身饰菊花纹样,瓶中植有红、白、蓝三色菊花,错落有致,宛如秋日花会的缩影。古代有秋游赏菊之俗,文人雅士更以菊为知己,寄托孤傲之志。此瓶融合了珐琅工艺与花卉艺术,既具皇家气派,又富文人意趣。

  晚秋,也承载着离愁与哲思。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《秋兴八景图》图册共八开,每开均描绘了秋季不同的山水景色,涵盖了江南水乡的秋景、层林尽染的山峦、秋江落日等多种场景。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,展现了秋天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宁静悠远。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,《秋兴八景图》画面既有文人画的高雅气质,又不失自然山水的生动神韵,蕴含了画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
  这些文物,见证了无数个秋天的轮回,让我们不禁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,感受从历史时空中弥漫而来的秋色。

  (作者单位:湖北省博物馆)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11月01日 08 版)

(责编:王潇潇、薄晨棣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分享到:
推荐阅读